首页 资讯 正文

河南文旅,如何从“网红”变“长红”|豫观察

体育正文 71 0

河南文旅,如何从“网红”变“长红”|豫观察

河南文旅,如何从“网红”变“长红”|豫观察

6月27日,2025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开封市(kāifēngshì)召开。

大会提出,要把文旅产业(chǎnyè)打造(dǎzào)成为支柱产业、民生产业、幸福产业,加快建设文旅强省、世界文化旅游胜地。

建设(jiànshè)文旅强省,是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的“五个强省”建设目标之一;而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(chéngwéi)支柱产业,既是在落实总书记的嘱托,也是河南当前和(hé)今后一个时期,要突出抓好的工作。

河南,要如何努力,才能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(de)支柱?

河南的文旅产业,已(yǐ)迈过成为支柱的“门槛”

文旅,被称为“无烟工业”“没有(méiyǒu)边界的(de)产业”,既能提振消费,也能以一业带动百业。

河南作为文化(wénhuà)大省(dàshěng)、旅游大省,把文旅产业做大,既有基础,也有条件。

文旅产业能否成为(chéngwéi)河南的支柱产业?答案是肯定的。

先说总体情况。2024年(nián),河南文旅产业实现了两大突破:游客接待量突破10亿人次,旅游综合(zōnghé)收入突破1万亿元。

这两个数字是什么(shénme)概念?

首先,10亿人次的游客接待量,已经逼近云贵等(děng)传统(chuántǒng)旅游强省,进入全国前列。

第二(dìèr),万亿级的产业规模,对于任何一个省份,都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存在。河南作为(zuòwéi)经济大省(dàshěng),能够达到万亿体量的产业,也只有食品加工、装备制造等少数几个。

再来看对经济的(de)贡献。

在省政府新闻办6月20日(rì)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省文化(wénhuà)和(hé)旅游厅党组书记、厅长黄东升透露,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及相关(xiāngguān)产业实现税收737.6亿元,推算年度(2023年)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已占全省GDP的8.87%。

通常来说,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%以上,就可以称作(chēngzuò)是支柱产业。从这个(zhègè)角度看,河南的文旅(wénlǚ)产业,已经有成“支柱”的基础和条件。

今年以来,在总量超万亿的基础之上(zhīshàng),河南的文旅产业又取得了新的成绩。比如“五一”假期,全省游客接待量、旅游收入,占比都达到了全国(quánguó)的五分之一左右。以一省之力,见证并(bìng)助力着(zhe)中国文旅消费的火热。

也正因为有(yǒu)这样的“支柱”在,我们可以说,建设(jiànshè)文旅强省,河南有基础、有优势、有条件。

文化大省(dàshěng),如何让历史开口说话

文旅产业吸金揽客,各省(gèshěng)都有独特的招数(zhāoshù)。而河南出圈的密码,其实就是文化。

今年“五一”和端午两个(liǎnggè)假期,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前五位的景区(jǐngqū)中,文化类景区占了三个。

不仅如此,博物馆挤到限流、连考古工地都成热门打卡地,都说明河南(hénán)正在掀起一场(yīchǎng)文化热。

作为(zuòwéi)文化大省,靠文化吸引(xīyǐn)人,乍一看没什么稀奇。但仔细想想,其实并不容易,毕竟,文化这个东西,每个省都有。河南为什么能(néng)把它做出圈,靠文化吸金揽客?

这一方面离不开“文化创意+科技创新”的(de)支撑。比如“只有河南·戏剧幻城”把历史搬进剧场,河南博物院(bówùyuàn)、龙门石窟推出(tuīchū)沉浸式展演,这些(zhèxiē)都是让游客参与和体验历史,而不是单纯面对着一堆文物“受教育”;

另一方面(lìngyìfāngmiàn),也因为河南通过有血有肉的演绎,把文化做出了人情味。

最近几年,文旅的同质化,一直是网友的吐槽对象。雷同的小镇(xiǎozhèn)布景,千篇一律(qiānpiānyīlǜ)的美食街,令人审美疲劳,毫无旅游的欲望(yùwàng)。这本质上反映出中式主题公园的经营困境。

而反观河南的旅游市场,火出圈的,也恰恰是中式主题公园(zhǔtígōngyuán)。比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(héyuán)、万岁山武侠城,洛阳的洛邑古城,都是如此。

万岁山武侠(wǔxiá)城(chéng),站在台上的王婆,跟来自各省的年轻人打成一片;主动扮丑的吕婆,随时随地和身边的游客斗舞……这些由现代人(xiàndàirén)扮演的古代NPC,为什么没有让人感觉尬得慌?

因为她们通过用心演绎和(hé)河南人的热情,让(ràng)生涩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,走进了人们的生活。

除此之外,南阳五朵山景区的“一元烩面”、新乡(xīnxiāng)宝泉景区假期的“反向限流”,宁愿牺牲部分(bùfèn)收入,也(yě)要确保游客的快乐体验,也都透着满满的人情味。

旅游(lǚyóu)本质是体验。景区主动当(dāng)e人,游客才不至于到陌生城市当i人。这种掏心窝子的人情味,正是河南文旅产业聚拢人气的关键。

文旅产业成支柱,河南(hénán)如何补短板

河南的文旅产业,虽然进步(jìnbù)很大,也有短板。最直观的表现,就是游客(yóukè)的人均消费偏低。

比如同为2024年新晋的万亿旅游收入(shōurù)省份,湖南仅用了河南七成左右的游客接待量,就实现了同等体量(tǐliàng)的旅游收入。

这也说明,在从游客兜里“掏钱”的能力(nénglì)上,湖南高于河南。

当然(dāngrán),反过来看,河南有这么大的游客基数,如果能把人均消费提一提,则足以支撑文旅产业,实现更大(gèngdà)的突破。

社交网络上,有这样一个热度很高的(de)提问(tíwèn):“中国有哪座城市,能支撑起五天以上的旅游?”

这个(zhègè)问题,同样也值得河南深思。

当我们通过文化,把(bǎ)游客(yóukè)吸引过来之后,又要通过什么,让游客尽可能长的留下来?

毕竟,再热爱文化的人,也不可能一连几天都在逛景点和博物馆。关键是,要有值得(zhíde)逛的潮流街区、消费场景,和更多的吃喝玩乐(chīhēwánlè)选择。

当然,河南也注意到了这一点。本次全省文化旅游(lǚyóu)发展(fāzhǎn)大会,就对发展文旅产业、建设文旅强省作出了具体安排。

一方面要坚持以文塑旅(lǚ)、以旅彰文……推动文化入景、润景、成景,打造接地气、有生气、引人气的文旅热点(rèdiǎn)。为河南聚拢人气,吸引更多(duō)“流量”;

另一方面,也要拓展市场、优化服务,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(jìngzhēnglì)。通过“文旅+百业”“百业+文旅”,为河南的(de)文旅市场,贡献更多(duō)的“留量”。

毕竟,“好产品+好服务(fúwù)”,才(cái)是旅游从“网红”到“长红”的密码。

策划:卢慎勇 刘林军(liúlínjūn)

记者:夏继锋 梁德宝(liángdébǎo) 宋迎迎

河南文旅,如何从“网红”变“长红”|豫观察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