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抗战故事民间传

体育正文 264 0

抗战故事民间传

抗战故事民间传

中新网邢台6月18日电 题:抗战(kàngzhàn)故事民间传 “外看三层楼,近看不是楼,一层一个院,无梯能上楼。”虚岁(suì)77岁的讲解员路召洋以一连串顺口溜开篇,讲述(jiǎngshù)发生在河北(héběi)邢台英谈村冀南银行总部旧址、八路军总部旧址的抗战故事。 记者18日随中国记协增强“四力”教育(jiàoyù)实践团前往邢台调研。 6月18日(rì),邢台英谈村讲解员路召洋讲解抗日战争历史故事。 记者(jìzhě) 王婧 摄 在英谈村,房屋盘山而建,随坡就势,多数院落彼此连通(liántōng),留有隐秘的暗道通往(tōngwǎng)外部。在抗战时期,这些密道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。 1940年冬天,冀南(jìnán)银行印钞厂全部设备秘密转移到英谈村,次年3月印钞厂开始(kāishǐ)印钞。 记者随路召洋一路登山爬坡,来到冀南银行总部旧址(jiùzhǐ)。旧址占地仅200平方米左右,屋内密道连通(liántōng)二楼、地下室和后山(hòushān)。印钞、分拣、发行不在一处,通过化整为零、利用地形优势,与敌人展开游击战(zhàn)、迷藏战。 在日军频繁的“扫荡”中,冀南银行(yínháng)的职工白天工作,夜间行军(xíngjūn),敌情紧张时则(shízé)随身挎着背着账款或由马驮,冀南银行因此被称为“马背银行”“挎包银行”。 在英谈村的近(jìn)3年间,冀南银行累计发行20多种(duōzhǒng)面额的冀南币400多亿元,在晋冀鲁豫边区广泛流通,保障军需民用,发展工农(gōngnóng)生产。 村里几乎每处老宅门口都贴着合体字对联,对联中(zhōng)每个“字”由多个汉字拼组成,或字形穿插,或笔画借用,拆解开便是一句(yījù)话、一个故事。八路军总部旧址区域一处(yīchù)对联,五个合体字拆开是“太行巍峨军民团结一条心(yītiáoxīn)”。 1942年2月,八路军总部从山西麻田村转移到英谈村,彭德怀、左权、刘伯承(liúbóchéng)、邓小平等抗日将领(jiànglǐng)曾在此居住。 在旧址院内,路召洋口中合辙押韵的(de)顺口溜不断(bùduàn)。他说,有不少历史情节是自年轻时就听老辈人口述,而后自己编写成顺口溜。说到(dào)激动处(chù),他还为记者唱了一首自己作词的小调,歌颂中国共产党,赞美军民鱼水情。 村子(cūnzi)里,抗战历史通过字谜、民谣等形式口口相传。英谈村(yīngtáncūn)党支部书记路志勇说,这里几乎全民都是讲解员。 沿着(yánzhe)抗大路,记者来到邢台前南峪村(qiánnányùcūn)依山而建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。 站在陈列馆正门,记者顺着讲解员刘小燕所指的方向看到抗(kàng)大政治部旧址浆水村、抗大卫生处(wèishēngchù)旧址安庄村、抗大校(dàxiào)部旧址前南峪村等。她说:“当时浆水镇2000人(rén)左右,抗大学员约5000人,可以说是家家住学员、户户是房东。” 图为6月(yuè)18日(rì)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讲解期间穿插的情景剧表演。 记者 王婧 摄 1939年,抗大5000学员(xuéyuán)离开延安挺进华北敌后(díhòu)办学,从战争学习战争。1940年11月,抗大总校进驻邢西县(今信都区)浆水一带(yīdài),艰难办学两年零三个月,培养了第六、第七、第八共三期学员八千余人,并在(zài)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先后创办了九所分校(fēnxiào)。抗大在浆水办学的历程谱写了抗战和教育史上极其重要的篇章。 陈列馆馆长杨树表示,为收集细化抗大史料、弘扬抗大精神,陈列馆工作人员广泛联系、采访抗大学员(xuéyuán)、抗大后人。刘小燕等讲解员几乎从零开始学习如何(rúhé)采访,琢磨如何在村里(cūnlǐ)设置指示牌(zhǐshìpái),已知的各类旧址如何展陈。 经过多年(duōnián)发展,陈列馆先后(xiānhòu)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、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、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、国家二级博物馆(bówùguǎn)等,年接待量达到百万人次。(完)
抗战故事民间传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